近年來,陶瓷產業一直在破與立中尋找平衡。以今年的情況為例:開窯率低、限產、停產、倒閉、破產、跑路等各種惡劣情況輪番轟炸;陶瓷原料價格上漲;“煤改氣”不斷“催命”,環保標準越改越嚴;出口受「雙反」影響等。與這些不太好的事情同時發生的是:陶企大軍繼續從第一大產區廣東向外遷徙,無論是遷往「南國新陶都」藤縣還是東南亞地區,甚至是深入非洲投資建廠等,從未放棄過對創新與進步的追求。
在陶瓷產業破與立的相互激盪中,有太多的辛酸和困難。但凡在行業中提到“難”,人們總是第一時間認為或限定為,陶瓷企業經營很難,經銷商銷售很難。二者的確都很難,但難的絕不止是廠商和經銷商。
陶瓷產業是一個傳統產業,但它內部的競爭卻比新興產業更為白熱化、複雜化。其擁有較長的上下游產業鏈、產業群聚龐大,但集中度相對很低。陶瓷產業包含了多種群體、企業和服務商,如生產企業、裝備技術化企業、原料供應商、經銷商、產業媒體、協會、展會組織機構等。
陶瓷產業轉型升級、產業規模重整,沒有一方能獨善其身。
生產企業、經銷商:敢問路在何方?
環保、房地產、出口是懸在陶瓷生產企業頭上的三把尖刀,任意掉下來一把,輕則傷及皮肉,重則危及性命。
從環保方面來看,環保的號角吹響了十多年,早已不是一陣風、一陣雨的問題了。閱兵儀式上,有一輛彩車方陣為“綠水青山”,人與車相互配合,展現出一幅唯美的畫卷。在如此重要的場合展現這樣一輛彩車,意味著環保早已成為國家戰略,是國家必須打贏的保衛戰!
在近段時間報導的環保整治的訊息中,顯然能夠感覺到整治力度的加強。還記得中陶君在《煤改氣,真有如此可怕嗎? 》一文中所描述的河北的「煤改氣」之路,企業和政府間的愛恨情仇嗎?為了改善環境質量,今年河北省政府進一步加強整改,唐山市中心區280家陶瓷企業,已關停167家;2019年上半年53家磚瓦窯、76家陶瓷等工業窯爐全流程達標治理工作全部開工建設,在一定期限內進行停產整治,相關部門對停產企業實施摘除電錶斷電。
對於一些正在躲避「環改」風頭的企業,大概是等不到國家放棄環保整治那天了!
從出口層面來看,近年來有不少的國家對我國出口進行了「雙反調查」。由義大利陶瓷機械及設備製造商協會(Acimac)研究部門出版的《世界瓷磚生產與消費報告》顯示: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瓷磚生產國、消費國和出口國,2018年中國生產和消費量首次出現嚴重萎縮,而出口量則連續第五年下滑。另有數據顯示,2019年1-7月中國陶瓷產品出口量為1,217萬噸,較去年同期下降了3.6%。
「雙反調查」除了對中國陶瓷產業的出口量造成影響,也讓陶瓷生產者的信心大受打擊。今年9月美國瓷磚反補貼調查的初步結果公佈,在涉案的中國企業中,最高反補貼稅率為222.24%,最低為103.77%。這大大提高了中國瓷磚產品的出口成本,有部分企業直言要放棄美國市場。
從房地產層級來看,近年來房地產調控、精裝房政策來勢洶洶、裝配式住宅趨勢初顯,對陶瓷企業和經銷商的產品零售、通路建設造成了不小的影響。一是因為精裝、整裝對產品要求更高,陶瓷一線品牌往往會成為房地產巨頭們首要選擇的合作對象,二線三線品牌在這些渠道的開拓上明顯受阻,受到的打擊很大。二是因為精裝房、裝配式住宅對品牌和合作對像有著嚴苛的挑選條件,如果不由總部牽頭,單憑經銷商的力量很難接觸到較大的房地產項目,制約了經銷商的發展。三是因為精裝、整裝、組裝式住宅的出現和政策的落實,意味著毛坯房減少,直接影響終端的產品零售。經銷商希望透過與整裝公司的合作,拓展產品銷售管道,但因為市場環境的多變和家居產業的水深,很容易讓經銷商上當受騙,血本無歸。
不管是環保力度的加強、房地產變動或出口影響,都在告訴陶瓷生產企業和經銷商們,傳統的生產方式、銷售模式、推廣模式已經不再適用於當下的市場。大浪淘沙、優勝劣汰、適者生存,是亙古不變的道理。
原料商:管制加嚴,開採困難
對原料商來說,目前的市場環境帶給他們的壓力主要是:原料開採困難造成成本上升,陶企停產導致原料無法銷售,價格比拼,利潤空間降低等。
今年,政府加強了採石場、礦場、原料加工廠的環保及安全整治,有不少的礦場和原料加工廠都被關停。為了限制原料的開採和加強原料開採的安全生產,政府也加強了對無證開採的企業和人員的監管和處罰。因為原料礦山的無法開採,不少的陶瓷生產原料庫存告急,如鎂質土等。
除此以外,受到陶企集中停產或停線的影響,為色料、釉料、熔塊等原料的銷售帶來了較大的影響。但因為臨沂市近期在進行停產改造,對熔塊原料的需求急遽減少。為了吸引客戶,有不少廠商選擇降低熔化費。因為互相比拼,熔化費逐漸降低,直逼成本價,造成利潤空間的減少。
唇亡齒寒,原料商與陶企相依,陶企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中舉步維艱,原料商又何嘗不是呢?
產業媒體:資訊爆炸時代,太難了!
網路時代,萬物皆可“媒”,像陶瓷產業這樣的“硬貨”,背後少不了的是一支龐大的媒體大軍。除了大眾媒體、產業媒體、紙媒、網站外,還有不少的新媒體、微信公眾號等,全方位無死角覆蓋陶瓷產業上下游產業鏈,全天候高時效傳播產業最新動態。
陶瓷產業內部複雜,產區的發展狀況不一,情況不一;而細分下來的陶瓷企業更甚,資訊多而冗餘。因此媒體便有了收集、整理資訊的功能。面對這麼多的信息,如何保障信息的真實有效;如何第一時間進行發布;事後如何跟進報道;如何定期總結行業內動向,進行深度思考並發表有價值的評論,同時引發大家的思考;如何透過自身對產業的了解,預測產業未來趨勢;如何在資訊爆炸的時代,還能維持自家媒體的特色和創新點,讓自家媒體可以在眾多同行中脫穎而出……這需要很多媒體從業人員付出相當大的努力。
媒體沒有精準的定位,可靠的資訊來源,容易造成盲目自嗨;沒有正確認識媒體的職能,利益金錢比一切都重要,有損媒體人的形象;無價值的內容輸出,難以做強做大。
展會組織:國產展會,量多如何?
一年春秋兩次的佛山陶博會,陶瓷裝備材料展、陶瓷產品展、廣州設計週、建博會、廣交會等,展會平均一月一個,而且還只是算了廣東地區內的。全國各大陶瓷產區幾乎每年都會舉辦專業的陶瓷展會,為陶瓷企業招商推廣展示風采提供平台支援。但這麼多的展會,有哪個算是國際性的,哪個可以和國外展會媲美的,哪個對上下游企業和經銷商作用最大,一下子又說不上來。
現在中國陶瓷產品種類多、品質好、陶瓷生產技術設備先進,不少外國企業、外國商人都看好中國陶瓷市場,為什麼展會卻說不上來哪個比較優秀的?是展示的產品過於同質化了?還是展會的展示方式過於普通沒創意?還是國內展會行銷水氣太大,設計、展示成分過少?
國內陶瓷展會向外展示的是中國陶企的優秀面貌,如何可以吸引更多國內外廠商、消費者的注意力,展示的重點是否有誤,那都是需要時間進行慢慢地探索。
「我太難了」是最近很紅的一句用語,中陶君在這裡說大家都很難,並不是想要打擊大家,也不是要營造消極的氛圍。而是想告訴大家,中國漫漫歷史長河,國家、民族到最難的時刻,仍然記得團結協作的重要性。
廠商合作,共同進步。 「賦能經銷商」是這幾年提及廠商關係時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詞。賦能不應該只加強廣告力道以及對終端進行培訓,提高經銷商的服務意識。目前這個市場傳統零售不好做,經銷商需要走出店門,尋找更多的銷售管道。碰壁的很多,廠商如何幫助、如何引導、如何牽橋很重要。
此外,陶瓷產業產業鏈廣,一環接一環,彼此間互相獨立,也有利弊關係的牽連。前端的原料商過去來說都是比較散亂,缺乏監管,但是為了讓產業更加有序高效的發展,對自身進行約束和素質的提高相當重要。媒體產業作為後端輸出,以紙筆為戰鬥工具,柔弱的文字也可以成為尖槍利砲,共同為產業發展而努力。
無論是哪一方面,一起發力總比單槍匹馬來得強。到實踐的時候就會發現,情況遠遠沒有想像的糟糕。